军山湖的隐忧养鱼年产4000多吨,净水

军山湖是鄱阳湖典型的闸控性子湖,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军山湖还与鄱阳湖融为一体,水体交换无阻,水草资源和渔业资源都很丰富。据资料记载,军山湖还曾是“长江女神”白鱀豚和“微笑天使”长江江豚的栖息地,生态环境非常优良。年,军山湖大堤建成,蓄水量有所升高,其水位比鄱阳湖高出1~2m,当地借机发展渔业。

军山湖和鄱阳湖的关系,很像小兴凯湖和大兴凯湖:前者水面较小,但封闭性好,生产力高,适宜发展渔业养殖,后者则与大河相通,以资源保护为主。但这也因此产生了一个问题:军山湖的水质比鄱阳湖更容易恶化,生态系统也更容易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

鄱阳湖

事实上,军山湖从90年代就上演了一场严峻的水危机。年时,湖区已达中度富营养化水平;年,湖泊水质恶化为IV类水,部分监测点达到了V类,曾经水草丰美、水清鱼多的“明珠湖”变成了“污水湖”。水质恶化还影响到了居民的饮水安全,军山湖因此被列为了南昌市的后备饮用水源地,进贤县只得从水质更好的抚河引水。

“以前军山湖的水只能看不能用,洗个手都不干净”,这是对当时水质情况的真实反映。那么,这场水危机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变化还要从渔业活动说起。

军山湖开渔(图源央广网)

军山湖位于进贤县的北部,东西宽5km,南北长25km,水深约4.5m,鱼蟹年产量达多吨,高产年份能超过吨。资料有载,军山湖的渔业开发经历了三个阶段:50~60年代以天然捕捞为主,60~70年代转变为养捕并举,70年代至今以增养殖为主,人工放养的品种主要有中华绒鳌蟹、鲢鱼、鳙鱼、青鱼、鲫鱼。

除了引种,湖区还可通过灌江纳苗的方式引入野生鱼苗,因而鱼类资源丰富,历史种类达80种。按照利用方式,这些鱼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人工放养的鲢鳙,产量最高,占渔获量的90%左右;第二类是野生经济鱼类,主要是纳苗所得,如鱤鱼、草鱼等;第三类是开发价值较低的小型杂鱼,种类多但产量低,比如:鰕虎鱼、沙塘鳢、棒花鱼、麦穗鱼等等。

综合来看,军山湖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用来养鱼无可厚非,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处理好污染源。很多学者认为,军山湖被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围湖养殖活动,过去的养殖模式投放了大量饲料,这是氮磷超标的直接原因。

在众多的养殖品种中,河蟹因其经济价值而受到追捧,但养蟹活动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年,军山湖河蟹养殖面积达37.7万亩,总产量吨;年,养殖面积增长至41.5万亩,总产量高达吨。短短三年,增长率高达26.5%!

军山湖大闸蟹(图源南昌新闻网)

根据邓宏奎、付辉云等学者的报道,大规模的河蟹养殖降低了军山湖的水草覆盖面积,而水草恰恰是多种鱼类的栖息地和产卵场。围网养蟹可能导致鱼类种类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历史总数为80种,但年、年的调查中仅发现了53种)。

此外,养殖活动也会直接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更甚一筹。水质调查报告指出,鱼蟹养殖活动产生的总氮约占入湖总量的35.88%,总磷占60.55%。显而易见,投饵式渔业是最首要的污染控制因素。

另一方面,流域内的南台、三阳集等乡镇也存在大面积的农业污染源,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水、农田中的氮素化肥流失,最终都会以面源污染的渠道汇入湖中。

但在污染初期,氮磷污染并未受到充分重视,结果是提高了水质肥度,渔业产量反而表现喜人。年,研究人员曾对军山湖的初级生产力进行了测定,结果不出所料,按照当时湖区的营养条件,每年理论上可生产出.7吨的鲢鱼以及.9吨的鳙鱼,鲢鳙的总产力高达.6吨。而实际产量也确实超过了吨,这也说明浮游生物的利用程度趋于饱和。

但浮游生物密度过高并不是好事,任其自然演变就可能引发生态灾难。因为根据水质营养评价标准,随着浮游生物密度的升高,“水呼吸”的强度也会提高,等水中的溶解氧被消耗殆尽时,就容易引发大规模的生物死亡现象,包括鱼类、虾蟹类,也包括引发水华、湖靛的有毒藻种,比如微囊藻、鱼腥藻。届时,整个湖泊生态都会受到冲击,后果不堪设想。

以浮游植物为例。根据现有标准,当浮游植物的密度小于30万个/升时,水体属于贫营养型,水质清爽,透明度最高;当密度增至30~万个/升时,水体变为中营养型;密度高于万个/升时,水体则变为富营养型。年,军山湖的浮游植物密度达到了万个/升,根据这一标准,可划为富营养型湖泊。

特别是蓝藻,在7月份的密度高达万个/升,过度增殖现象较为严重,存在水华爆发的风险。

幸运的是,年,转机终于出现。当年,江西南昌对军山湖、瑶湖、黄家湖等重要湖泊进行环境整治,军山湖沿岸m内的养殖场全部拆除,并严格整治沿岸m~0m范围内的畜禽养殖场。而在湖内,大水面养殖也成了治理的重点对象,投饵式渔业被彻底抛弃,取而代之的则是净水渔业和保水渔业。

军山湖的净水渔业同样是通过放养鲢鳙来实现保水的目标,但放流方案十分细致,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拔高规格,将鳙的放养规格由克以内调整为克,鲢的规格调整为克,提高了滤食效果。

二是优化比例,鲢的放流量由25万尾增加到30万尾,鳙的数量则由万尾减少到80~90万尾。如此一来,鲢鳙的比例由之前的1:4提高到了1:3左右。

这样的调整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蕴含着巧妙的科学道理。

首先,鲢的控藻能力比鳙更强。在过去,国内学者普遍认为鲢鱼无法消化蓝藻、绿藻和裸藻,相关研究也证实,大多数蓝藻确实难以消化。朱惠等人深入研究后才发现,鲢鱼其实也可以消化并吸收裸藻、微囊藻(蓝藻的一种),其中裸藻的吸收率为17%~36%,微囊藻的吸收率为35%~48%。

和鳙鱼相比,鲢鱼对蓝藻的调控能力更强,并且能实质性地滤食藻群,将其转化成自身的营养物质。因此,适当提高鲢的比重有一定的必要性。

其次,鲢鳙的食性看似独立,其实也在相互影响。军山湖的鲢鳙“人放天养”,依赖于天然饵料,自然也需要遵循食物链法则。在食物链中,鲢鱼喜食浮游植物,每增重一公斤就能消耗40公斤藻类,净水效果最好,但放养比例也不能过高,否则浮游动物就会锐减,不仅不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还会影响鳙的产量。

从经济和生态两方面考虑,净水7年来,军山湖不仅保住了大闸蟹和优质鲢鳙,创造了经济效益,还保住了一湖秀水,兼顾了生态效益。如今的军山湖,水质重新回到了II类、III类水,消失多年的“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也开始频繁出现,这正是对“金山银山”的生动诠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ythope.com/lysl/lysl/258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公司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