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鱼是我国居民生活中重要的蛋白质来源。在国务院最新发布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年)》中,提出要在年实现居民年人均消费水产品18公斤,占到动物性食物的28%以上。
但是在近年的新闻报道中,食用鱼体内含有重金属、有机污染物以及激素等的问题却层出不穷。某国际环保组织的报告说“长江野生鱼体内检出有害物质”,微博和朋友圈也不断有文章说“舟山海鱼重金属超标”。
网上关于长江鱼体内检出污染物的报道
那我们平时还能吃鱼吗?怎样吃鱼才安全?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从鱼类的生存环境说起,没错,就是水。
由于人为排放、雨水冲刷以及大气沉降等作用,各种污染物不断汇集到水中,生活在水中的鱼自然也就天天要和污染物打照面了。结果就是,有些污染物会慢慢在鱼体内积累,而随着鱼被我们人吃到肚子里,这些污染物就可能会进入人体内。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在吃鱼的同时,会吃进污染物是毫无疑问的。但问题真的只是这么简单么?
研究有害物质的人有一句口头禅:“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所谓“剂量”,在这里可以被理解为我们吃进去多少污染物。在污染物无处不在的今天,“哪里吃”、“吃哪里”、“吃多少”成了决定我们在吃鱼的同时吃进去多少污染物的三个关键问题。
“哪里吃”——“野生”还是“养殖”?
“野生的比养殖的好”是国人吃东西时的普遍观念。野生鱼类营养价值这个问题我们先不考虑,味道是否鲜美也更多的来自主观判断,但“绿色无污染”这个问题还真未必像大家想象的那样。
鱼体内污染物的重要来源是水。天然水体会受取容纳各种污染物,生活在其中的鱼类和污染物接触的风险可一点都不低。还有研究显示,进入水体的有些污染物会优先被水生生物积累。
年七大流域水质状况图,水质状况并不容乐观(摘自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鱼体内污染物的积累很大程度上和鱼的生长速度相关。人工养殖的经济鱼类普遍都是经过筛选的生长速度较快的品种,而野生鱼类的生长普遍要比养殖鱼类慢,比如现在常见的鲫鱼养殖品种的增重速度要比野生品种快40%左右。养殖鱼从水中积累的污染物会因为较快的肌肉组织的积累而被“稀释”。韩国的一项研究也显示,海岸的野生鱼肌肉重金属含量要高于养殖鱼。而一项关于千岛湖鱼体内汞积累的研究中,网箱养殖的肉食性鱼类体内汞浓度也要低于野生得肉食性鱼类。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是对水中食物链的形象描述。而大鱼们吃掉的可不仅仅是小鱼,还顺带吞下了小鱼体内的污染物,那些不容易排出体外的污染物会随之在大鱼体内不断的积累,这就是“生物放大”作用。许多研究都显示,在野生环境中,最顶层的肉食鱼类所吃进的污染物经过多次“生物放大”作用,浓度会比水体和其他鱼体内的高很多。相对而言,饲料喂养的养殖鱼类,这种生物放大作用会小很多。
污染物的生物放大作用示意图(图片来自WikiMedia北京中科白癜风在那里能治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ythope.com/lyzf/14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