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池塘水产养殖污染的调控

浅谈池塘水产养殖污染的调控

为全面落实水域环境综合治理,水产养殖自身污染问题切不可等闲视之,因势利导加以扭转已势在必行。最大限度地降低水产养殖污染,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友好,其本质要求上与生态养殖内涵一脉相承,关键在于做好几个环节的调控。

一、合理食物链结构组成

主养团头鲂池塘中,合理搭配“吃食鱼”(主要指团头鲂,也包括一定数量带杂食性的异育银鲫,少量草鱼)与“肥水鱼”(滤食性鱼类,如鲢鳙,通常两者数量组成近3∶1)比例,适当增加杂食性种类如青虾、花、黄颡鱼、细鳞斜颌鲴等(如果气候条件允许,罗非鱼也是不错的选择),也可套放少量肉食性种类如鳜鱼或鲌鱼等。充分利用饲料及其物质转化再生饵料资源(浮游动植物、腐屑、菌类、附生藻类等,包括部分幼虾)。

同理,蟹池宜套养适量的花白鲢、青虾、花、黄颡鱼等(表2),此外,尚需投放活螺,种植水草,构建与营造适宜的生态。

河蟹(鱼虾)的营养主要来自人工饵料,河蟹也会利用部分螺蛳、水草以及其他水生动物等。配套放养其他种类中的滤食性花白鲢和杂食性青虾、花等,除可直接摄食少部分饵料外,主要以残饵、腐屑、细菌、附生藻类等为饵料;黄颡鱼为杂食偏动物性,还可利用水体中繁衍的小型动物。投放螺蛳(约千克/亩),以泥表细菌、沉淀有机质、附生藻类和极少量的水草为食。培植水草为优势种群(包括附生藻类),吸收利用水体环境中主要由微生物等各种群代谢产物所直接或间接形成的(也包括沉积物中产生的),以及施用有机肥畜禽粪便(主要为培植水草,其次是丰富青虾饵料等)中所含有的无机养分。螺蛳、水草在净化水体环境同时,为河蟹提供了丰富喜食、可口的饵料补充。

二、普及、强化增氧机使用

普及、强化增氧机使用,首先应选择确定相对较适宜的增氧机械设施,鱼池一般以叶轮式(水车式)为主,蟹池应采用底层微孔曝气式;其次配备动力原则上不应低于0.3千瓦/亩。且设置布点要匀称合理,不存盲区死角。应用期多为6-9月,蟹池终止期,因河蟹生长期特性,以及年份气候条件的差异性,通常情况下尚需延后10~20天,其中夏季秋的高温阶段(7-9月)为高峰期。当大批集群数量的鱼类“浮头”、虾沿“边岸”、河蟹“出水上岸”或“上草露头”已是发出“高危求救”信号,此时开机增氧其实为时已晚,水体溶氧量经历了一个较低水平的发展过程,而接近临界状态,实属“救命”之举。养殖对象正常的生命活动已受到严重影响,生长限制。这种受传统意识或惜本(电费)思想束缚,遇“浮头”再开机现象时有发生,在实际养殖生产中,可以说仍然不乏其例,应当加以杜绝。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一是蟹池微孔曝气式增氧与鱼池叶轮式(或水车式)增氧存有显著差异,前者具有两个“直接”作用特点:直接输送空气(含氧量21%)、增补外源性氧,直接底层释放;后者为搅水作用——仅仅主要是平衡水体内部溶氧上、中、下水层的分布。二是所谓养鱼池的“三开、三不开”,也只是一般意义上较粗略的生产经验之谈,远不够十分“靠谱”、准确无误,相信随着科技进步,特别是智能化物联网中关键部件——感知探头精准度、灵敏度技术成熟,实时科学把控水体溶氧量问题将迎刃而解。

三、微生物制剂的推广应用与杀菌药物的适度控制

对于生态系统中提高物质循环速率和效率而言,既需要保持较高的溶氧量,也需要保持一定数量的微生物矿化分解有机质,为维持水草可持续产量提供源源不断的无机养分;对于控制病原体的滋长、预防和减少河蟹疾病发生而言,需要的是以有益菌为优势种群的微生态环境。因此考虑到有益菌大量繁衍增殖也需要有一个发展形成的过程,应该在水草种群步入稳定期之初(水草在自身因素与环境因子的作用下,其生理与功能出现下降、自身胞外物由此开始逐渐增多,和残饵、粪便、排泄物趋于有所积累而同时水温也将不断明显提高之际)、水体异养菌开始大量滋长之前的6月中下旬,先入为主引入一定数量的有益菌种源(伊乐藻最后一次刈割后施入,有益于促进伊乐藻恢复性生长),使之取得竞争优势,较快发展成为优势菌种;7-9月中旬每月两次,不断维护保持有益菌种群的优势地位,并促进物质循环,为水草保持可持续净产量提供必要的养分。蟹饵料明显具有富含蛋白质的特点,大多以小鱼为主,氮碳比相对较高,在7-8月初的夏季高温期,不仅可适量搭配颗粒或其他植物性饵料,而且尤其是对于全程应用小鱼的,还应注意硝化菌(包括亚硝化菌)类的应用,以降低毒害物质(氨氮、亚硝化盐)积累。

有益菌大多以好气性为主,在具体应用中,必须注意三点:一是在增氧前提下,原则上使用前的2~3天,应连续每天夜晚开机增氧,且使用后尚须增氧24小时,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大量有益菌应用后所产生呼吸耗氧剧增的负面效应。通常在保持较好溶氧和兼具弱碱性(上下水层垂直流转)的水体环境条件下,有益菌的活动及其所产生的作用可较好地得以发挥。二是根据水中日溶氧变化特点,选择使用的最佳时段为晴天(长日照天)上午8:00-9:00(因水草光合作用强度上午大于下午,且水草以及水柱的呼吸作用随着水温升高在下午较高)。三是用前一周和用后十天内水体禁止施用杀菌类消毒剂。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消毒剂的频繁使用,不仅增加了对生产者、大型消费者(动物)所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应激反应的频次,而且对在物质循环中关键环节的微生物包括有益菌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实际生产中不注重疾病的生态预防,轻视生态环境营造尤其是水草的养护及其水质调节,导致病害多发而滥用药物的现象较为普遍。这类杀菌药物的频繁使用,不仅实际的药效较差、成本加大,相反其结果只能是进一步破坏微生态环境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并形成恶性循环。养鱼池也与此相类同。因而,在做好生态防控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减少药物副作用影响,必须严格控制杀菌剂使用频次。

养鱼池的有益菌应用:6-9月,每月两次。四、种养结合在养蟹池水体中,实现种养结合,培植、调控管理好水草,充分发挥水草——生产者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主导作用,其意义尤为重大。水草的自养生产水平,左右着蟹(鱼虾)等动物以及微生物的异养生产性能,它在水体自净作用过程中担当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如果其生理状态良好,光合作用能力较强,水体溶氧条件好,就将直接或间接控制减少水体中POM、DOM、无机养分。河蟹对饲料的摄食率、同化效率与速率较高,饵料(有机质)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利用,产生的残饵及粪便量相对降低;有机质的降解、矿化效率、速率较高而积累下降;水草自身分泌的胞外产物DOM较少;同时,吸收无机养分的功能较强,水体中无机质数量指标也相应控制保持在合理的区间范围。

蟹池水体所允许承载河蟹合理密度(或产量)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在此密度下,以河蟹为主体(包括鱼虾等)的代谢排泄物,也包括对应其摄食需求的适量投喂前提下所产生的残饵、粪便等沉积物及饵料溶失,不足以改变或影响实现水草种群相对最大持续产量,及其条件下(辅以必要而合理的底层曝气增氧)所创造的良好水化环境——水体底层保持溶氧充足、pH中性至弱碱性、适量的无机物和有机质、无有毒物,而恰好能够保持处于一种相对动态平衡。也就是说,水草种群实现相对最大持续产量,中下层水体的“营养生成作用”始终较明显大于“营养分解作用”,而较好地保持着好气条件下、pH中性至弱碱性,微生物降解、矿化有机质的速率、效率、通量相对最大化。鱼池水体中,除重在调节好“藻相”(浮游植物组成结构和数量)、保持水质“嫩、爽“方面下足功夫外,也可采用网片在局域圈养不超过1/15水面,移植水生蔬菜(如空心菜等)或团头鲂(草鱼)喜食的小青萍,辅以吸收养分、净化水质作用。

然然爱三农

赞赏

长按







































云南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儿童白癜风症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ythope.com/lyzl/206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公司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