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虎咸鱼翻身的博山ldquo大鱼

[1]

前几天,春夏之交,在南京江南灶吃到了侯新庆侯师傅做的一道葱烤鲥鱼,肉滑细嫩,鳞皮却肥腴,葱烤的又异香盈室,很是好吃,突然想起了古人的一个词,“来鲥去鲞”,还有家乡博山的一道咸大鱼。

张爱玲说过一句话,人生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梦未完。说是恨刺多如毛,却有些炫耀鲥鱼鲜美的意味。古有“来鲥去鲞”一说,是说产卵前的鲥鱼和刚产完卵的鳓鱼被认为是鱼中珍品,因此“来鲥去鲞”与“春初早韭,秋末晚菘,菊黄蟹肥”一同成为旧时美食“不事珍奇、但重时令、因地选料、自有真味”的代表。

“鲞”,旧时特指的是鳓鱼。还有一说,就是指剖开晾干的鱼,而据说“鲞”字是吴王夫差发明的,这是个民间传说,姑且听之,说夫差当年出征东海边常吃鳓鱼,手下的将士将吃不完的鲜鳓鱼晒干,吴王再尝,觉得干鱼味道“犹胜鲜鱼”,于是便发明了“鯗”这个字。而“鯗”字见于文献的是《宋范成大.吴郡志.杂志》,曰:“美下着鱼,是为鯗(xiang)字”,后来俗写成了“鲞”。

而博山的咸大鱼,就是“鲞”,是鳓鱼,也就是白鳞鱼腌渍晒干又经过二次腌渍发酵的咸鱼。而这种腌渍法和味道,是全国别的地方所没有的。

[2]

中国人吃咸鱼是很有些历史的了。

上古先民,以采集渔猎生存,后来人类发现并学会了使用火,从此结束了菇毛饮血的原始生活,这才有了烹,后来又发现了盐,于是有了调,如果说火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里程碑,那调味是人类进化的关建,而且盐除了调味,更让人类学会了用盐腌渍,解决了饥即求食饱即弃余的保存食物的问题。

汉代刘向《说苑?杂言》曾云:“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这里说的“鲍鱼之肆”是指卖渍鱼的店铺,所以此“鲍鱼”说的不是今天吃的鲍鱼,而是“渍鱼”,就是咸鱼。这种或盐渍或晒干,为防鲜鱼腐烂利于储存运输的无奈之举,谁想无意中却别有一番风味。而潮汕的鱼饭,徽菜的臭鳜鱼,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制作咸鱼一般有两种方法,其一是将鲜鱼发酵数日,再加盐腌制,风吹日晒后,有一种奇特的发酵香味,肉松软,咸且香;还有一种,是直接用鲜鱼用盐或盐卤腌渍后风吹日晒,肉结实,咸而鲜。

咸鱼吃法很多,老虎最喜欢几种,一是将咸鱼温水微泡回软,清蒸让咸鱼干吸足水分,鱼肉鲜糯微有韧劲,这种做法特别适合肉厚的咸鱼。二是油炸或油煎或火烤,吃的是咸鱼酥脆咸鲜的味道,这种做法特别适合小而薄的咸鱼,但不管哪种,配着一个贴饼子或大饽饽或煎饼,是味蕾极大的享受。

[3]

博山人爱吃咸鱼。最喜欢的有两样:“大鱼”和“大头?”。虽然名字里都有一个“大”字,含义却是不同。

“大鱼”的“大”说的并不是大小的“大”,此中意思有些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韵味,老虎想了半天也没能想出如何用合适的词语来形容这个“大”字,如果非要勉强解释的话,这个“大”字不是个形容词,更多的倒是有些感叹词的意味,念起来是“大——鱼”而且“鱼”字是四声,就像北京人说牛那什么的那个“牛”字的语气和意思。至于“大头?”嘛,就是大小的“大”字,那纯粹就是因为这鱼头大身小而得名了。

所以当一个感叹词遇到一个形容词,那味道和价钱嘛,也是有天壤之别的。老虎最近回博山,在大街集市买了一条大鱼,一斤有余大小的就卖到了百元左右一斤,而一堆堆的大头?,好的也就几元钱一斤而已。

所以呀,在博山的老民俗中,新女婿五月初五端午节去见丈母娘,除了五色礼,必须提上一对肉厚咸香的咸大鱼才算够礼数,而且越大越显得重视,要是没有这对咸大鱼,亲事都不会成的。

[4]

细说起来,咸大鱼只是博山的俗称,其实就是产自东海一带的咸鳓鱼,也就是白鳞鱼。文雅一点的说,就是“鲞”。

腌咸鳓鱼是很讲究的,要用刚捕捞上来的眼圈鲜红鳞片银白的新鲜白鳞鱼来腌晒,在盐卤中腌渍,再在凛冽的海风里和耀眼的阳光下,风吹日晒,一条鲜白鳞鱼就涅槃升华成了一条咸鲜的“鲞”了。

而腌咸鳓鱼也有区别的,有腌晒一次的“单曝”,味道鲜中带咸,但不宜久存。腌晒两次的叫“双曝”,味道咸中带鲜,而经过多次腌晒的“多曝”鳓鱼,肉红润,骨卤烂,味浓鲜,耐久贮,最是好。要是在盐卤中再添一些酒糟来糟卤,这“糟鳓鱼”就更惹味了。

而在海边盐腌日晒的咸鳓鱼到了博山,博山人是还要进行二次加工,老虎听过一个说法,是将一层鱼一层盐码在瓮坛中,加上一些磨绿豆,玉米,小米糊的磨糊水,密封存储。就成了博山人所说的“大鱼”了。磨糊水的最大作用在于让咸鱼二次发酵,就像添酒糟来糟卤一样,会产生一种奇异的糟香,所以相比较于普通咸鱼,咸大鱼闻起来要更“糟臭”,肉更红润,味道更咸鲜香糯,这说法老虎没亲眼见过,不敢确实。老虎觉得这大鱼还是应该是二次或多次盐卤腌晒的结果,磨糊水的说法虽然有些道理但老虎总觉得有些缺乏科学依据。

博山有位王颜山先生,曾总结了一些挑选上好大鱼的秘诀,老虎抄录如下:重量须足够二斤以上,脊背颜色呈淡青色,而两侧腹部白中略黄,用拇指、食指在脊背处捏起掂掂,柔软而富弹性,两指自脊背处捏起,头尾呈圆弧下垂状,几至相抵,这才是一条好大鱼。文火煎出,骨脆鳞酥刺嫩,鱼肉,却是色泽粉红,沙而不腻,只有香腴肥美。

咸大鱼在博山最家常的做法是油煎,足够大的一条大鱼,顺鱼身割一条,小一些的就整条拿来油煎,待煎得即将熟时,打入一碗搅好的鸡蛋液,让蛋液裹住大鱼,上桌后,鸡蛋黄白相间,包裹着鱼鳞金黄鱼肉枣红的“大鱼”,咸香扑鼻,吃来,鱼头鱼尾是酥脆的,而鱼肉却是咸鲜,却又像肉泥般的糯,拿一个刚摊好的热乎乎暄软的小米煎饼,卷上大鱼和鸡蛋,一口咬下,香极了。

说起大鱼的其他吃法,有人说过桐蒿炖鱼头、茄子炖鱼头,这个老虎没试过,不敢妄自评判。但从烹饪道理上来说,大部分河鲜也罢海鲜也罢,鲜则鲜矣,独独地缺一份油脂的香,所以烹饪河鲜海鲜时,最好有动物油脂的参与,所以老虎觉得用南方咸鱼蒸肉饼的做法来烹饪,肉糜吸收了咸鱼的咸鲜,咸鱼浸透了肉糜的肥香,鱼有肉味,肉有鱼香,一定会好吃。

改天试试吧。

[5]

相比较于“大鱼”,“大头?”就要便宜和家常的多了。因为腌晒“大头?”的海鲇鱼,就是山东沿海叫做“逛鱼”的海鱼,和腌晒“大鱼”的鳓鱼也就是白鳞鱼比起来,长不大,肉也粗糙又极易捕捞,就廉价的多了。

老虎曾经去东营海钓,钓上来的最多的就是这种当地人成为“狗逛鱼”的鱼了,这鱼傻得很,简直是见钩就咬,腌晒成的咸鱼虽然因为头大叫“大头?”,可实际上“没有头脑”呀。

小的时候,家里窘困,虽然这“大头?”咸鱼样子丑陋,肉极咸,味腥臭,但由于价格低,食用方便,甚至不用油煎,在家庭取暖的炉火上烤熟就能吃,所以很受博山人的喜爱。

老虎还能清晰地记得,那时候,如果母亲不在家,不会做饭的父亲就经常烤馒头和“大头?”给我们吃,把馒头切成片,把用铁丝做的的丝网架在炉子上,把火封小了,放上馒头片和“大头?”,一会儿,那馒头的面香和咸鱼的咸香就飘满了屋子,一口咸鱼,一口烤的黄灿又有些焦边的馒头片,那滋味,现在都忘不了,有一次老虎想起来,还写了一首诗,名字就叫《烤馒头和“大头?”》:

一片馒头躺在铁网架上,

被一簇蓝红的火苗轻舔着,

我仿佛看到一株麦子,在浴火中涅槃,重生。

香雾青霏,祥云红绕。

我突然想起了童年,

我像一棵麦子一样,莫名抑郁地成长,

在那些饥寒交迫的冬日里,

我总是渴望,父亲

把家里的炉火烧旺,

用一张铁架,

把一个馒头和一条“大头?”咸鱼烤的焦黄,

我在回家的路上,就能

闻到家的香。

[6]

咸鱼这件事吧,本来是渔民储存的无奈之举,本来是穷苦人家为了下饭极尽盐咸的持家之法,却造就了味蕾上的另一种享受。

咸鱼,翻了身。

突然想到了周星驰星爷的电影《少林足球》中的一句台词:“做人如果没理想,那跟咸鱼有什么分别”,这句话是说没有梦想,就跟那些被盐腌着的死鱼没有什么区别了,所以呀,咸鱼都有翻身的机会,何况人呢?

[后记]

以前博山人的饮食是极嗜酸嗜咸的。嗜酸是因为博山水质碱硬,博山饮食中多以酸来中和,油粉酸煎饼酸咸菜莫不如此,所以菜肴酸味也重。这和山西人爱吃醋同理。再者是因为博山煤炭、陶瓷、琉璃业发达,这重体力活,嗜咸是为了补充盐分和体力,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贫困,咸,才下饭呀。

最近老虎看到了朋友范庭略范兄写的一段文字,很是有些道理:人们常说过过好日子的人方可以领略“真味只是淡”的道理,如果日子不好过,口腹之欲只是但求一饱,在口味上,也就只求下饭,如何下饭,首先一个字是“咸”字,之后就是另外一个字“辣”,不咸不辣不下饭。此时你跟吃饭的人说“美味只是淡”,如同夏虫语冰,不知所云。人的舌头吃咸吃辣久了,味觉就会变得麻木,只会越吃越咸越吃越辣,稍为清淡,便会觉得“淡出个鸟”来。

今日今时中国人富而思进,但是大部分人对于口味的追求,还是以刺激为主,从十三香小龙虾到麻辣烫,天天食之不厌,一条舌俐越吃越不灵,粗糙到早就尝不出食物原本的清香甘甜,也就是好日子过得还不够,吃东西要吃贵的,但是未必会吃出好的。舌头如果不得到净化,体会不出个中享受,而舌头进化或者净化都需要时间,好东西要吃得多,细水长流之后,追求就会有所不同,层次提升了,便知道何谓真正的鲜何为真正的淡,何谓淡中有鲜。所以看到各种下饭的美食观感,还是属于进化过程中的初级阶段。

似乎有些跑题,但写到咸鱼了,觉得这段话有些意思。于是随手记录下来了。

坚持原创美食文章,央视《味道运河》《吃货传奇》美食顾问,搜狐吃货自媒体联盟执行秘书长,美食纪录片《搜鲜记》总策划王老虎与你共同搜寻舌尖上的“鲜”!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ythope.com/lyxx/lyxx/225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公司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